顯示具有 Step A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Step A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

進行聽寫時的拼單字問題


讀者S來信詢問: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不好意思又來打擾
目前還是在持續練習聽跟增加單字
這次碰到的問題是,我現在是用音節來拼出單字
例如Particular >> Par ti cu lar,這種對我來說會比較好拼出
但是有些單字如chemical,chem i cal > 前面發 ke 的音,我就不會去聯想到是chem的拼法…
您有碰過這種類似的問題嗎? 解決方法是否還是多聽/看這個幾次呢

如何選擇材料?


在開始練習之前,花點心力選擇你的英文材料,因為接下來的至少一個月,你將與它行影不離,用它來練習英文聽力與口說。
題材與內容的選擇全都操之在你。
如果學英文的迫切需求,是計畫在半年後到英國旅行,那就上網找個英國倫敦行的旅遊頻道節目,利用這個節目進行step 1 到 step 4 (聽與說) 的練習,把耳朵打開並把英文搬上舌頭。六個月後,當飛機降落在異國城市,雙腳實際站在倫敦市中心時,你將可以自由地談論該城市的街弄、景點、美食,與當地 人或其他國際旅人互動。你是否也同意,這樣一趟旅行的樂趣與收穫會比較大呢?
如果是要練習日常對話及對異國生活充滿興趣,那熱門的電視影集 “Friends” 或 “Sex and The City” 是很好的素材。如果要加強商業工作英語呢? 那就選 Trump 的 “The Apprentice” 或是電影 “Wall Street”。其實良好素材俯拾皆是, 素材的選擇也可以讓你快速熟悉新領域所需的詞彙,只要針對自己有興趣的或符合近期目標的主題做選擇,就是最好的。
***如果是選擇影集或電影,一定要把字幕拿掉,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字幕***

學習語言不是古文賞析或好文分享。以前在學校時努力背誦的一些所謂的英語成語或諺語,除了拿來考試和覺得自己好像很強之外,用到的機會其實不大。如果連基本的對話都無法進行,知道再多的成語也說不出口。
要學習第二語言,就要學「現代」「普通人」說話的方式。電視、電影、廣播絕對是練習聽與說的最佳首選。如果要加強讀與寫,就選份New York Times!
古文賞析與好文分享,是語言學習的一部份,但僅限於你的會話能力沒問題,也能以文字書寫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後,真的很想發思幽古之情時又心有餘 力時,再進行吧。先唸白話文,再學文言文,這是每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都懂的事。如果你只是想與朋友興之所至天南地北地隨意聊天,唐詩宋詞絕不會是你的首 選,至多只能是你的第二選擇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GPS領航+,現正招生中

聽力加強版


但某天在逛書店時,我看到架上有本書名為「千萬別學英語」。雖然是被置放在書店的角落,但它的書名很快地吸引我。在待在書店的很短的時間內,我就讀完這本輕薄短小但令我興奮不已的書。
作者是韓國人,他所提倡的母語學習方法,完全符合我的想法。當時我自己正在進行的小嬰兒式聽力練習,他也在其書上提到。非常開心,當時逄人便推荐此書!!  (可是上次在台灣的書店已經找不到這本書了!?)

聽 — 不只是背景音樂


要練習英文聽力,就得有像小孩般的聚精會神,只把英文當成背景音樂的效果不大。


以前在台灣工作時,我喜歡在辦公室帶上耳機,耳中邊聽著英文廣播,手上是飛快的回e-mail寫報告。別人是邊工作邊聽周杰倫,我是邊工作邊練英文聽力,心中覺得好有成就感!  以為自己可以在潛移默化當中,有一天會自然而然地「聽懂」然後就「開口」說英文了。
這是有可能的嗎??

當然囉! 語言本來就是一種潛移默化,慢慢養成的習慣。我們都常常聽到這樣的故事:有人把電視鎖定在英文頻道,連續三個月不轉台,然後就聽懂英文了。有人剛到美國 時,還不會講英文,當啞巴三個月,然後突然有一天,就張口開始說英文。有人到美國半年,才回台灣就忘了怎麼說中文…
如果你對英文的聽與說本來就不陌生,或是你年紀還很小,或是你只接受很少的傳統英文教育,心中對英文的包袱很小,心態非常開放。這絕對都是有可能的!

但當時在辦公室的我,只是把英文當成工作時的背景音樂。對英文的聽與說都很沒信心,而且心裡的包袱更是大得像座富士山。請參考這篇。連續聽了幾個月之後,自己覺得聽力「應該」會進步不少吧?!  但一旦在與老闆客戶用英文開會之後, 整個硬裝出來的信心又會快速崩碎。然後,okay… 心理上的包袱又變得更大了!!

住在美國唐人街的第一代移民,有些人是一輩子住在美國的小中國城中,衣食住行,吃喝玩樂,都只要用中文就能通,英文只是電視上會出現的背景音樂。他們雖然住在美國,但一輩子就只能說上那幾句簡單的英文。
用母語的方式學習第二語言,聽力絕對是最重要,也最基本的步驟。但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跟著自己的習慣走,如果你已經「不幸地」地成為背上掛滿包袱的大人,若只是把英文當成工作時、坐車時、吃飯時的背景音樂,聽力進步的幅度將會相當地緩慢。

現階段你必需要做的是:每天花兩個小時,注意地,重覆地,聽你所選的英文材料,聽清每個字的發音和每個句子的音調。同時有意識地把身上的包袱卸下來,將大腦對耳朵的干擾降到最低。
對我來說,這個部分是最困難的,因為和以前所學到的觀念完全不同,也很容易就想要放棄或是回到用舊的方式學習。但如果你學英文的目的是為了溝通,而不是在考卷上得高分,就一定得選擇用母語學習的方式,有著像小孩般的聚精會神,堅持下去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GPS領航+,現正招生中

聽到就好,不求聽懂


剛開始進行聽力練習時,我把重點放在「聽到」每一個字音,而完全不管是否有「聽懂」對話的內容。

從聽開始


像多數的年輕孩子一樣,從小我喜歡旅行,喜歡認識不同的人,接觸新的事物。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,在台灣的媒體還沒被政治八卦口水完全占據之 前,電視報紙的新聞上就總是在說啊,台灣要成為亞太航運中心,台灣要國際化,台灣的地理位置具戰略性,台灣人聰明又靈活,在國際上極具競爭力…
英文溝通能力是通往世界的基本入場卷,所以我一直努力成為英文考卷上的好學生。
五年前,我有機會到上海進行一個跨國的案子,正準備要大展身手, 為履歷表再添上一筆大案子。但是不佳的英語溝通能力,讓我無法完全表達自己的意見,在會議室中只能當半透明人,覺得丟臉又沮喪。一直努力假裝的英文信心,在一天之內就崩解。

打敗惰性

我所謂的支援系統 (supporting system),其實意思很簡單,就是創造使用英文的機會,與外界溝通,以激勵自己持續練習不放棄。

從Step A – C (查單字),都是以自修的方式學習英文。若能堅持不間斷地練習,程度是一定能夠直線上升,但常常最大的問題就是:在短期內沒看到大幅進步後,所產生的自我懷疑,接著很可能就會陷入難以避免的惰性陷井 (example:這個好像沒什麼用,還不如把時間拿來看電視!!?)。
我們都知道,英文能力是長期的累積。但往往常見的現實是,在報考TOEIC考試後,在進行了不怎麼順利的英文面試後,或月底要用英文作簡報時,才重新拾起想要學習英文的動機。可是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的灌溉,遠水救不了近火。
在工作之餘,每天還要抽出兩個小時練習,其實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如果真的是決定「從今天開始,要好好加強英文」,一定要找到推動自己的動機或能量,讓「它」來幫忙自己堅持下去。

內容比工具重要

在美國找工作大量進行面試的那段期間,因為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與高期待,我希望在整個面試的過程中,不論是要表達的內容、所提問的問題,或是口中說的英文,都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