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

聽到就好,不求聽懂


剛開始進行聽力練習時,我把重點放在「聽到」每一個字音,而完全不管是否有「聽懂」對話的內容。


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,如果不對照著看雜誌,當我打開廣播只聽討論內容時,一整段對話下來,我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內容都聽不懂,常常在聽到句子或單字 時,腦中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分析思考:這句話或單字的意思是什麼? 在思考的同時,後面的對話就沒聽到了!!   但是其實這是內容很簡單的對話,如果用眼睛去閱讀雜誌內容,我可以很輕鬆地了解至少90%的內容。
這代表是我的耳朵還聽不習慣英語,短句子還好,一旦將句子拉長,我的耳朵就整個心急氣躁地失去注意力,沒辦法專心,然後又有大腦進來干擾,一直去想 「這句我聽不懂」「這個單字我不認識」… 結果就是整篇對話,一知半解的。如果這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對話,應該根本就講不下去,尷尬到不行吧。更糟的是,現實生活中,並沒有已經寫好的對話內容,可 以讓我對照著看!!!
所以為了讓耳朵習慣英文,不是去讀什麼「英語連音介紹」之類的書 (除非你在準備考試啦),也不要用眼睛看懂了內容,再開始用耳朵聽。而是拿一份陌生的對話,重覆地去聽同一份素材,去聽每個字音、音節、音調起伏。不要去猜意思,也不用去想是否聽懂了內容。
大人的腦子總是認為自己很聰明,想要去「理解」故事的內容,談話的細節。但語言只是下意識的習慣動作,而非難解的三角函數數學,不要嘗試著用你的大腦去「聽懂」或「理解」。
小嬰兒開始學習講話時,就是張大眼睛、豎直耳朵,好奇地觀察旁邊的人。剛開始一定是很仔細地去聽旁人說話的音及音調,然後眼前閃著他人奇怪的動作,小嬰兒是不會嘗試著去理解對話的意思的,而只是慢慢地將聽到的「聲音」和看到的「畫面」連結起來。

把英語當成「某種聲音」,仔細地去聽每一個字句的發音,音調的揚挫,聲音的表情,但不要試著去理解意思,努力將大腦對耳朵的干擾降到最小化。一開始 會覺得整個句子都黏在一起,聽不清楚。但只要有耐心,重覆地聽同一份素材 (我第一份素材是聽了約30次),直到有一天當你覺得已經「聽到」大部份的字,約有80%的字都是分開且清晰起來時,就可以進行下一步驟,或再找另一份素 材,重覆進行聽力的練習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GPS領航+,現正招生中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