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Introduction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Introduction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

用英文學英文的大腦學習機制



之前寫過一篇文章「用英文學英文」。從Step A – C的練習中,我也一直是要求「用英文學英文」…
有個參加試上的學生,已完成Step A,現在剛開始進行Step B 說的練習,問了我這個問題:
「請問,不用中文思考,只聽聲音,最後是如何變成有意義的英文?? 是再透過後面的模仿說 (Step B) 及用英文了解意思 (Step C)嗎? 這樣就可以變成像嬰兒學母語一樣,以後我的英文就是用英文思考,而不用翻譯成中文,對嗎?」
我的意見是:「是的,沒錯」!!!
如果再加上,在學習的過程中,有老師在旁邊與你對話,比手劃腳,協助你了解意思,或加強你對某些單字句型的印象,那進步的幅度就會更快。

主流

到附近的金X堂書店逛逛,逛到了久違的語言學習區。這照片,是隨手拍下的架上主流語言學習書籍…。



聽與說,準備好向世界發聲



從 Step A 到 Step C (),按照順序地完成你的第一份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事。之所以必需按照順序進行的原因,是要unlearn過去所學到的東西。不要再聽到一個句子,腦子便開始思考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  這個單字我不認識?  啊!我要把這個句型背下來以後可以用到??  在大腦還在用舊思惟思考的同時,對話仍在進行中,而你已經漏聽好幾句了。

試想,如果這是一個實際的對話狀況,你花了大把銀子,到了陽光燦藍綠草如茵的UCLA大學遊學學英文,在排對申請學生証的時候,排在你隊伍後面的外 國人向你搭話幾句,但你的腦子只是想著,嗯這個單字怎麼說? 文法這樣講對不對? 這樣真的很難讓對話產生火花,進而持續聊下去

當你有耐心地按照著步驟進行,心底小小的聲音一定會不時冒出來幫助你做英翻中背單字的動作。這個時候只要慢慢地對自己說,「謝謝你的分享,但我決心讓英語成為我的第二母語」,然後繼續正在進行的訓練,將耳朵打開,將語言搬上舌頭,這樣就已非常足夠。

第一份材料打下的基礎及所帶來的影響力是非常驚人的。不僅只是你在這份材料中所學到的單字或對話,而是你打開耳朵及將英文搬上舌頭後,腦子開始用英文思考後所帶來的強大學習力。小 baby的牙牙學語過程就像這樣,一開始是能說出幾個單字,然後是吃力地東拼西湊的講出句字,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之後,突然之間就能講出一長列的完整句子, 單字和會話能力突然之間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多了起來,整天咿咿啊啊地講個不停。世界上每個角落的每個人的母語程度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,為什麼學習第二語言 時,就要用一些本末倒置的方式,把語言當作是數學証明題來分析理解和背誦。每個人都會講他們的母語,但成為數學家熱愛數學公式的人有幾個呢?

不要把簡單的東西當做做是複雜的主題來學習。語言是一種生活習慣,當你在和朋友用英文聊天,忘了怎麼說手上的手提包 (是 handbag) 時,並不是因為你的記憶力或理解力不好,只是你還沒那麼習慣使用這個語言。

完成第一份材料後,請持續地利用第二份、第三份材料,重覆練習Step A – C 的動作。你會發現隨著每個動作的熟稔度增加,完成一份材料所需的時間也愈來愈短。第一份材料可能會需要三個月去確實地完成每個步驟。第二份可能需要一個月,之後可能只需要兩個星期就可以完成你的第三、第四、第五份材料,你能進行的英文會話之廣度和深度,也將隨著你所接觸的材料增加,而快速增加。但只要完成第一份材料之後,你會發現聽得愈多,說得愈好,發音也愈標準。練習說之後,再回去聽同一份素材,過去沒聽到的,突然之間都出現了

完成三份以上材料的聽說練習後,你會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。你可以找報紙來看,可以看一部無字幕的英文電影,可以在Skype上找人用英文聊天。無論使用哪一種方式,你都可以自由地吸收與接受新的素材,隨心所欲地在聽說讀寫各方面加強你的英文程度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GPS領航+,現正招生中

把英文當成第二母語


所謂的native speaker,一般是指一個人在年紀很小的時候,就開始使用某一種語言,故自然而然地,對該語言之正式與非正式用法皆相當熟稔,腔調也非常純正。

聽 — 不只是背景音樂


要練習英文聽力,就得有像小孩般的聚精會神,只把英文當成背景音樂的效果不大。


以前在台灣工作時,我喜歡在辦公室帶上耳機,耳中邊聽著英文廣播,手上是飛快的回e-mail寫報告。別人是邊工作邊聽周杰倫,我是邊工作邊練英文聽力,心中覺得好有成就感!  以為自己可以在潛移默化當中,有一天會自然而然地「聽懂」然後就「開口」說英文了。
這是有可能的嗎??

當然囉! 語言本來就是一種潛移默化,慢慢養成的習慣。我們都常常聽到這樣的故事:有人把電視鎖定在英文頻道,連續三個月不轉台,然後就聽懂英文了。有人剛到美國 時,還不會講英文,當啞巴三個月,然後突然有一天,就張口開始說英文。有人到美國半年,才回台灣就忘了怎麼說中文…
如果你對英文的聽與說本來就不陌生,或是你年紀還很小,或是你只接受很少的傳統英文教育,心中對英文的包袱很小,心態非常開放。這絕對都是有可能的!

但當時在辦公室的我,只是把英文當成工作時的背景音樂。對英文的聽與說都很沒信心,而且心裡的包袱更是大得像座富士山。請參考這篇。連續聽了幾個月之後,自己覺得聽力「應該」會進步不少吧?!  但一旦在與老闆客戶用英文開會之後, 整個硬裝出來的信心又會快速崩碎。然後,okay… 心理上的包袱又變得更大了!!

住在美國唐人街的第一代移民,有些人是一輩子住在美國的小中國城中,衣食住行,吃喝玩樂,都只要用中文就能通,英文只是電視上會出現的背景音樂。他們雖然住在美國,但一輩子就只能說上那幾句簡單的英文。
用母語的方式學習第二語言,聽力絕對是最重要,也最基本的步驟。但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跟著自己的習慣走,如果你已經「不幸地」地成為背上掛滿包袱的大人,若只是把英文當成工作時、坐車時、吃飯時的背景音樂,聽力進步的幅度將會相當地緩慢。

現階段你必需要做的是:每天花兩個小時,注意地,重覆地,聽你所選的英文材料,聽清每個字的發音和每個句子的音調。同時有意識地把身上的包袱卸下來,將大腦對耳朵的干擾降到最低。
對我來說,這個部分是最困難的,因為和以前所學到的觀念完全不同,也很容易就想要放棄或是回到用舊的方式學習。但如果你學英文的目的是為了溝通,而不是在考卷上得高分,就一定得選擇用母語學習的方式,有著像小孩般的聚精會神,堅持下去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GPS領航+,現正招生中

心態和方法都對了,流利的英語是指日可待


我自己過去的心態,是對說英文這件事有很大的包袱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上兒童美語,在學習英文這一路上以來投資了許多的心血與時間,明明是一個考卷上的好學生,卻在工作上連開口說句英文都感到害羞與不安。
當時我覺得自己說英文說得結結巴巴的好丟臉,就乾脆完全不想開口說話。因為已經學英文超過十年的時間,再複雜再困難的文法我都能在考卷中得高分,但 是在用英文聊天時,我卻連簡單的對話都聽不懂,這種狀況讓我覺得好難堪。我記得當時還在心裡想:十年耶! 如果學一個東西十年,程度都還爛成這個樣子,這一定代表是我不夠聰明、不夠努力,我沒有語言天份。(後來想想其實是已經超過十五年)
面對自己內心的挫折,我曾感到自卑不已。英文好像變成了內心的一個黑洞。連要張口說一句英文,都要先難堪得自嘲 “哎喲,my English is poor”,才能不被害羞打敗。其實破爛的不是我的英文,而是被挫折撕扯得破破碎碎的自信。如何學好英文成為難解的謎,好像一隻蒼蠅在透明玻璃瓶中橫衝直 撞,已經撞得頭破血流了,卻還是不懂為何自己仍被困住,找不到出去的路。

關於 English GPS – 為什麼開始寫部落格及成立 [GPS領航+]



英語是帶你通往世界的GPS
這個Blog將是帶你通往流利英語的GPS

如何閱讀blog (新朋友請進)

新來的朋友,可能會覺得文章的風格太嚴肅難消化 (其實有不少人和我說過了… 可是我這個人就是這麼嚴肅嘛 ~~~,當面對「學英語」這個主題時,因為心得與想法太多,我的文風更是輕鬆不起來… )

所以我的建議是:

新來的朋友,可以先從認識我與這個部落格的宗旨開始 -

關於English GP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