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每做一事,最好只追求一個最在乎的目標,其餘都可讓步,這樣達成目標的機會才高。
比方:
做這事,最在乎是學經驗,那就別計較錢;
做那事,最要緊是錢,那就別計較面子。
以此類推。
若做一事,又想學經驗,又要賺得多,又要有面子… …如此美事,有得等啊。。。」
面對English GPS,面對領航+,其實我的野心很大,是期望讀者能「以英語自由溝通」、能勇於「走出舒適圈挑戰自己」,能成為「尊重其他文化的世界公民」。但目標也很專注,因為這3點,其實是同一件事,學好英語,心態和方法同樣重要,面對不同文化國藉與膚色,不卑不亢才是最高境界
練習英語,最怕的只是因懶惰而放棄。所以我們會一直一直推你,也有老師在前面一直一直拉你。
我最怕的是說出「我英文還不夠好,等我準備好了,我再來練習英語對話」的人。有大量的 「Input (輸入)」, 才能產生有意義的 「Output (輸出)」。也因為必需有Output, 才有動力去持續進行Input的動作…。因為這是人性的弱點,人都會偏好待在自己的「舒適區」。
適當的壓力能迫使人快速前進,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說「把自己丟到一個只能說英語的環境,英語就會變好了」的緣故。不要再說「等我準備好」「等我這個project告一段落」「等下個月」…。
我說 JUST DO IT NOW
除了英語學習外,也希望能針對「國外留學 / 工作」及更嚴肅的「種族認同」topics,提供一些比較個人的反思,一些不同的觀點
最近爆紅的林書豪 (Jeremy Lin), 其實在高中時,就已經是明星球員,卻未能進入理想中的大學。在Harvard就讀時的表現也很好,畢業後,卻只能在各大NBA球隊中流浪,苦苦等待自己的機會來臨。他堅強又樂觀的心理素質,令人敬佩。為什麼這樣子努力又有天份的人,要經過如此漫長的等待,才終於得到自己表現的舞台?
在NBA這樣子的炫爛舞台上,「黃種人」是難以說出口,大家卻心知肚明的理由。是一種prototype,是種刻板印象。「Asian American / Chinese American」可以當醫生、可以當會計師,很聰明、會讀書、不多話、運動不好…。這只是黃種人在國際上,所需要承受的「刻板印象」中的其中一個例子
覺得不公平? 不被尊重?
上星期我搭火車經過中壢、桃園一帶,不少外勞上車。我斜前方的年輕couple,因為某個外勞離他們太近,而露出嫌惡的表情,並私語著抱怨他們很「噁」!?
台灣人也同樣用「stereotype」去評論一個人,一個其他國籍的人。有社經地位優勢的,批評一個社經地位弱勢的陌生人,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畫面。 那個外勞做錯了什麼? 他只不過買了站票,搭上了火車而已
在國外工作時,我希望別人尊重我的國家與膚色。就算英語表達得不流利,但我希望別人尊重我的努力並給予耐心。
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
就算不認同 / 不了解對方的文化與國籍,但儘量不要用刻板印象去評論每一個人,或至少做到表面上的和顏悅色,因為這是基本的尊重
小孩子,總是能很快地就玩在一起,真棒! 大人不只要 Learn like a baby,也要 Play like a baby 啊~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GPS領航+,現正招生中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